95%交易者患有“极度焦虑症”?克服它你只需遵守两大黄金法则

2024-12-19

统计显示95%的交易者都患有“极度焦虑症”并因此难逃频繁亏损甚至破产的宿命。这次小编将教你两大黄金法则,早日逃离这样的“死循环”!有统计显示,95%交易者都难逃 ...


统计显示95%的交易者都患有“极度焦虑症”并因此难逃频繁亏损甚至破产的宿命。这次小编将教你两大黄金法则,早日逃离这样的“死循环”!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

有统计显示,95%交易者都难逃频繁亏钱甚至破产的宿命,而导致他们失败的最主要因素并非不懂技术分析,而是心态失衡。大多数交易者(尤其是新手)都患有“极度焦虑症”。一旦交易操作失败,他们就容易面临压力、焦虑与恐惧等心理状态,这些“心病”反过来又会加剧亏损风险。许多交易者都陷入了这样的“死循环”,在煎熬中度日如年。

而更糟糕的是,很多交易者并没有意识到心态的重要性,总把原因归咎于技术层面的原因。在金十此前发布的这么多期午读故事里,我们也可以发现,无论是草根操盘高手还是著名投资大鳄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:淡定从容。显然,他们的交易技术和方**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但交易心理往往才是主导因素。

既然交易心理那么重要,那么普通交易者到底要如何修炼才能早日“脱离苦海”呢?我们首先来简单回顾下几位交易大师的操盘经历:


·索罗斯。1987年索罗斯预计日本股市将会崩溃,于是通过他的量子基金大举做空日股,同时买入标普期指合约准备大捞一笔。然而当年10月的美股“黑色星期一”以及日本政府采取措施支持股市让他跌入了深渊。他旗下的量子基金甚至面临生存威胁。面对这样的困境,索罗斯选择了遵循自己的风险管理法则,全面撤退。尽管撤退后把利润全部亏光,但他淡定承认自己犯的错误,依然坚信设定好的风控原则,短短几周后就重返市场“大开杀戒”。


· 巴菲特。1973年《**》公司的股价遭遇滑铁卢,整个华尔街都避犹不及,巴菲特反而果敢买入,在股价继续下跌时仍在买入。对巴菲特来说,如果你可以打两折买下一家知名又优秀的企业,其中根本没有风险可言。价格下跌和短暂亏损都不重要,他只在乎投资标准,衡量企业质量的标准。他有自己的原则。


·保尔森。2006年,由于相信美国当时正处于繁荣时期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巨大泡沫,约翰·保尔森亲自带领45人团队追踪成千上万的房屋抵押和贷款情况,然后筹集1.5亿美元基金资金一边做空危险的CDO,一边收购廉价的CDS。此后的几个月房价依然高企,房地产并没有崩盘。不少投资者都问他应不应该止损,他每次都断然回答不会并且还要加注。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张。那个时候,保尔森每天都会在中央公园晨跑来舒缓压力。到了2007年,美国爆发严重的次贷危机,CDO缩水、CDS大幅增值,保尔森管理的基金规模暴增至280亿美元。


这三个故事虽然精简,但都反映了一些重要信息:有原则、有风险管理,面临巨亏依然可以淡定自如。实际上,心态不稳的根源来自于基本功不扎实,没有自成一套体系。因此,要解决这种“心病”,当务之急是建立正预期值的稳定盈利系统。交易心理和心态的训练不可能脱离科学、合理和全面的交易体系来单独进行。在管理心态之前清楚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。当你的交易系统各个部分都得到具化,你会慢慢在脑海中形成无形的操作框架,你的信心和执行能力也会大大增强。[备注:关于如何建立交易系统,可点此查看往期交易智慧]

那在形成科学合理全面的交易系统之后,是不是心理问题就能够自动全部消失呢?很多交易者有了体系,但面临持续亏损时仍会产生焦虑、烦躁及恐惧等心理,毕竟人无完人。因此,认识到交易系统的重要性并逐步建立是最关键的一步,但我们仍需进行一些心理训练。以下为每日训练的一些基本方法:

1、记录监测并自我分析。首先你得记录与监测自己的心理状况细节。每当出现焦虑、恐惧或烦躁的心情时,就认真记录下来并不断自我提问,问自己产生这些心理的原因是什么?真正恐惧或烦躁的是什么?你在担心什么?有什么对策?

2、制定最糟糕情况下的心理对策。在交易中我们可能会面临盘整、牛市、熊市等市场走势,你要提前预设不同情境下的对策,尤其要多思考反面情形下的对策。比如当你遇到重大亏损甚至灾难**易事件时,你会如何应对?你对这些事件的最大心理承受范围是多少?

3、离开现有环境,改变焦点。当你长期处于同一交易环境当中时,你会更容易变得焦虑,因此要给自己适当休息的空间。离开当下让你神经紧绷的交易场景,尝试去运动、交际、读书、听音乐等各种可以暂时转移你注意力的方法,比如保尔森会选择每日晨跑排解压力。

4、控制你的消极思想。对于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消极想法,我们选择控制而非回避。我们要承认焦虑等负面情绪是正常反应,并通过沉思在脑海中确认接连不断的消极想法,然后像扔垃圾一样扔进垃圾桶。每日花几分钟沉思是十分有效且强大的策略,有助于你观察内心并坚持改变。